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一直是未来科学城能源谷重要的技术创新方向之一。在能源谷入驻企业中国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华能清能院)通过新技术、新手段为燃煤机组降碳减排,已取得喜人新进展。
01
源网协同——智慧供热助力降能耗
早在2021年初,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通过国资小新表示,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华能清能院系统优化部,就有一支团队致力于通过现代化、科学化、智能化的方式在系统工程层面提升供热技术以适应绿色发展需求,解决问题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人工智能按需供热能耗管理系统,即智慧供热。目前,华能清能院研究人员已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供热平台并应用于多个大型热电联产企业,既可保障居民供热,又能服务工业生产。
供热是民生之本,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华能清能院就瞄准了粗放型供热下的节能降耗。在同一栋居民楼中,常常出现冷热不均的情况,边角位置容易散热导致温度低,有的户内过热,居民需要开窗,就浪费了热能,有的户内偏冷,导致居民去放气排水,又浪费了水;户外气温的高低等外部因素都会导致室内温度动态变化。华能清能院针对高寒地区成功实施了智慧供热,通过开发热网智能设备管理及大数据预警分析平台,实现热网设备的健康度检测、状态诊断和故障提前预警等功能,实现了在居民小区供热二次管网的系统优化。项目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负荷预测技术以及基于物联网阀的二次网平衡技术,试点热力站测试期间热耗降低8.3%,电耗降低24.3%,节水16%,有效避免了冷热不均现象。
在工业园区项目中,智慧供热同样收到了显著的节能效果。工业园区用能量大,生产需求波动明显,原先的粗放型供热存在着无法与需求侧同步、响应严重滞后等问题。华能清能院成功实施了华能集团第一个基于工业蒸汽的智慧供热项目,通过搭建蒸汽供热综合管控平台,实现GIS地理信息展示、供热系统离线仿真分析、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分析、供热系统运行实时仿真分析、负荷预测、资产管理等功能。项目实施后,根据管损情况,给出中压低压母管过热度建议,通过提高过热度等手段,将管损从6%降低到3%。根据实时电负荷与热负荷数据,以及负荷预测结果,给出源侧配汽建议,实现源网协同,降低机组能耗,供热成本降低最高可达1g标煤/kg蒸汽。
△ 电厂考察智慧供热项目
针对既有居民区、又有工业区的很多城市区域,热电需求更加复杂多变。华能清能院还成功实施了民用供热和工业蒸汽综合信息一体化的智慧供热项目。项目建设了涵盖热源生产数据、民用和工业热网管线监控、安全性和经济性调控、热力站监控、智慧化的客服收费、预警告警、数据查询、报表分析等生产和运行数据监控分析平台。目前工业蒸汽模块已经成功投运,民用供热模块的测试版已上线。系统上线后,负荷预测精度可达到95%以上,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供热调度,实现按需精准供热,供热能耗比传统人工调度降低1.5%。
02
余热回收——低温余热再深度挖潜
近年来,北方地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居民对于生活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部分热电联产机组已满负荷运行,供热能力不足,没有富余供热能力接带城市新增供热负荷。
华能清能院的研发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利用闪蒸提热技术,成功实现脱硫浆液余热的清洁、高效、低成本回收。华能清能院这项原创技术,巧妙利用湿法脱硫工艺中浆液的沸点会随着环境压力降低而降低的特性,建立一个真空相变环境,使脱硫浆液发生闪蒸,产生负压蒸汽携带汽化潜热输送至吸收式热泵加热热网回水,使得这部分低温余热成功转化成供热能量源。
△ 海拉尔热电厂闪蒸提热试验台
基于该技术,研发团队在海拉尔热电厂搭建了5t/h浆液处理量的闪蒸提热,并于2020年10月,完成48小时变工况连续试验,成功收集到不同工况下脱硫浆液闪蒸蒸汽冷凝形成的冷凝水,总硬度不高于0.3 mmol/L。今年,华能清能院将在营口热电厂建设国内首套基于脱硫浆液闪蒸提热的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利用技术的工业示范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在33万千瓦机组上回收20MW的热量用于居民集中供热,折合新增供热面积43.3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电厂的供热扩容难题。
该技术对热电联产燃煤电厂增加供热能力、提高脱硫系统效能、节能节水环保等具有重要意义,技术成果转化到项目中将为华能集团提供一条新的低碳清洁供热途径。
《“十四五”时期未来科学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能源谷布局碳减排与碳中和新赛道,打造绿色技术创新高地。无论是智慧供热还是余热回收,能源谷华能清能院在传统燃煤电机的老路上砥砺前行,不断创新,在从粗放到精细的道路上永不放弃,系统优化再优化,余热挖潜再进步,为火电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