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60年采暖变迁路
采暖第一代——蜂窝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蜂窝煤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燃料公司在那个年代是很多人想进的热门单位,原因之一就是能买到便宜的蜂窝煤。但是蜂窝煤取暖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等问题始终困扰着老百姓。
采暖第二代——集中供暖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合肥率先在长江中下游中等城市中建立城市集中供暖系统。安全、省心、污染小,集中供暖和那些高耸的烟囱一起,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福利待遇。但固定的给暖时间,在面对倒春寒等特殊天气时也让享受者无可奈何。
采暖第三代——空调 上世纪九十年代,空调进入合肥寻常百姓家庭,伴之的是电暖气的普遍使用。空调取暖的优点在于取暖方式方便,可以随时调节温度高低。但缺点也可罗列不少:不仅热体缺乏舒适感,感觉干燥,而且带动室内积尘和细菌,加重室内空气污染,引发空调病等。当然不菲的使用成本也让老百姓紧攥着遥控器。
采暖第四代——水暖 进入21世纪,愈发重视舒适生活的合肥人将目光投向了水暖。水暖是通过地面盘管里循环流动的热水来达到取暖的目的。由于在室内形成脚底至头部逐渐递减的温度梯度,从而给人以脚暖头凉的舒适感。但是水暖的弊端也很突出,工程造价好不说,埋管时需要对房屋进行破坏性施工,且预热时间长,能耗高。尤其遭诟病的是,一旦出现损坏,带给业主的将是又一场大动干戈的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