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1月22日讯(YMG记者孙致霞) 为促进节能减排,减轻居民采暖负担,日前,烟台出台了《推进供热计量改革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供热计量改革将来趋势如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
造谁来掏钱?记者进行了专门采访,对《实施意见》进行一一解读。
供热将实现数字化远程监测
烟台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组织、企业参与、用户配合”的原则,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建筑节能改造,变按供热面积收费为按实际用热量计价收费,对保温隔热性能差、能耗较高的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提升建筑品质和居民居住舒适度。
记者了解到,从2011年冬季采暖期开始,全市所有实行集中供热的新建建筑和已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建筑,取消按面积计价收费,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2012年冬季采暖期前,全部完成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并按用热量计价收费;2012年底,各级供热主管部门建成供(用)热数字化远程监测平台,供热企业建成供热计量和远程智能调控技术平台,实现对热源机组、管网、换热站和终端用户供(用)热情况的在线自动监测监管和在线自动智能调控监测;对2007年10月1日以后竣工的,未安装供热系统控制装置、计量与温控装置或已安装但达不到标准的建筑,将按照补装、改造并按用热量计价收费;2015年冬季采暖期前,全市的集中供热系统全部建成能耗在线监测平台。
今年计量改造将达105万平方米
记者了解到,到2020年,全市具有改造价值的既有居住建筑将全部完成节能改造。其中,“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改造不少于666万平方米,2011—2013年完成改造不少于380万平方米,2011年完成改造不少于105万平方米。
2012年底前,市级建成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2013年底前,所有大型公共建筑安装用能分项计量装置和节能监测系统;“十二五”期间改造高耗能公共建筑100万平方米;到2015年,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10%,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
不符合计量要求不办理施工许可手续
在科学编制供热计量改革规划的同时,将科学选定供热计量技术路线。将以节能、降耗、节费为出发点,采用供热计量温控一体化技术路线,建设供热企业可控、居民用户可调、政府主管部门可管的数字化管理和远程监控调节平台,从热源到管网、换热站、终端用户的整个系统实现供热计量智能化、系统控制自动化、住户用热自主化、政府监管科学化。各供热企业将设立供热计量调配控制中心,完善控制、调节、监测、故障报警、智能收费等系统。供热计量产品选型必须相对统一,便于采集、接收、使用、管理计量数据,保证供热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集成节能效果。
同时,切实抓好新建、改扩建民用建筑供热计量及同步计量收费。在供热分项施工图审查阶段,应由供热主管部门提出设计技术要求,并签署审查意见;在验收阶段,供热主管部门要参与供热工程的竣工验收。对不符合供热计量要求的,不予通过施工图审查,不予办理施工许可手续,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不予并网供热。对2007年10月1日以后竣工的建筑进行清理检查,对未安装供热系统控制装置、计量与温控计量装置或已安装但达不到标准的建筑,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原开发建设单位限期整改、补缴费用,由供热企业组织采购安装到位,并负责后期维修、养护、更换。
老小区同步进行计量和节能改造
为确保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任务,各县市区将组织对规划区内既有建筑进行全面调查摸底,依据不同建筑的使用年限、结构、内部供热设施情况和市下达的改造任务,科学确定改造区域、项目和内容,科学编制年度计划,落实改造项目、改造内容、实施主体,保证如期完成。
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医疗机构、大型企业等单位的职工集中居住区,将率先进行改造,要把节能改造与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凡是确定进行整治的旧小区,在清理脏乱差、屋面平改坡、重置管线、整修立面、绿化美化的同时,同步进行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同时,坚持以同一热源或换热站为单元,对其供热区域内既有建筑统一实施供热计量。
改造资金政府和企业出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以政府和供热企业投入为主体,并由受益居民适当承担一部分。除中央和省财政的奖补资金外,对于今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城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政府负担资金,列入明年承建重点工程项目计划统筹解决;对于以后年度市直部门牵头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负担资金,均列入当年城建重点项目计划。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根据产权单位性质和改造内容确定不同的资金投入额度。市级机关办公建筑(包括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办公建筑)安装用能分项计量装置和节能监测系统建设资金由市财政负担,列入当年城建重点项目计划。市级其它大型公共建筑安装用能分项计量装置和技能监测系统建设所需资金,以产权单位投入为主,市财政给予专项补助。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制定高能耗公共建筑名单,由业务主管部门督促进行节能改造,同级财政部门根据改造内容和节能效果给予专项补助。各县市区可参照市级的做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改造资金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