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动态

供热计量遭遇技术热、政策冷 分户供暖还要等多久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4-1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记者刘莉  浏览次数:163

  日前,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天津市供热办副主任田雨辰刚走出会议室接电话,就被瞬间闪出的三四人围住,或递名片或送宣传册。他们无一例外来自供热计量企业。

  在国家供热计量改革14年“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境下,天津、唐山等为数不多的试点城市成了供热计量企业的“必争之地”。

  供热计量改革的核心是每家每户供暖“取消按平米收费,改为按使用热量收费”,而这些企业的产品正是用于热量计量。

  千军万马搞计量

  博览会展出的各种供热计量产品琳琅满目。

  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北方城镇采暖能耗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为建筑能源消耗的最大组成部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也在包括今年两会在内的多个场合表示,用热计量是建筑节能的重点。

  “热传递的特点是对流、辐射、传导,这种特性决定了热计量不像水和电那样简单。”乐业节能技术公司总工程师何明豹告诉记者,水电的流量就是你的用量,但热不一定。通过墙壁、楼板的传递,可能你要为别人的使用付费。这就需要合理的技术。

  技术研发的空间加之公平节能的前景,吸引了大量企业甚至个人的兴趣,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的话说,就是“千军万马搞计量”——热量表法、热分配表法、时间面积通断法、流量温度法……据统计,目前按不同方法生产热计量设备的企业已有200多家。

  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市场,很多技术难以推广。首钢退休职工安文德研发了水暖控制阀的计量方法,并四处寻找市场化利用的途径,始终未果。几天前,他还带着自己的技术说明来到科技日报编辑部请求帮助。

  波兰2年的路,我们14年还没走完

  技术热情并没有改变我国供暖计量改革步履缓慢的局面。

  原建设部1996年颁布的《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拉开了我国供热计量改革的序幕。14年过去,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热计量收费改革并未见到成效。据世界银行“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项目办专家辛坦提供的数字,目前实施热计量收费的面积只占我国总供热面积39亿平方米的1.2%。

  辛坦对欧洲国家的供暖改革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从提出改革设想和要求,到进行有关技术产品的选择示范,再到出台有关技术产品标准,“波兰用了2年时间,而我们的改革似乎到现在还没走完这一步”。

  热计量收费改革实施阶段,西欧国家只用了两三年,东欧国家大体也只用了六七年时间。波兰在1995—2002年7年时间内,一口气完成了采暖费暗补变明补、热计量价格改革、供热垄断体制改革和热计量收费改革。

  “问题不在技术,而是体制。”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程宏认为,体制问题是供暖改革最大的障碍,根源在于中国供暖行业的垄断性地位。

  和他持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2007年,时任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分户供暖”难实施主要是体制问题。他举例说,科技部大楼是节能建筑,供热期间的实际用热量只有一般大楼的1/15,但供热仍按面积计费。仇保兴直言,这背后就是体制问题,因为供热公司大部分都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机制僵化,不可能迅速采用市场的办法,像水费、电费那样计量到户。

  供热计量的春天何时来

  “营利性”供热单位,最关心的是每年的热能销售总量是否增长。程宏认为供热企业对于热改的态度过于消极,是因为随着热改带来的热能管理精细化,有可能导致总耗热量的下降,最终影响其收益。

  在推进天津市供热计量改革的过程中,田雨辰也时常有这样的感觉:“供热企业应该是供热改革最大的主力军,但现在却是最大的‘阻力军’。”

  人们期待着政策的进一步推动。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这是自2003年11月国家八部委联合发文,推动中国供热体制改革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牵头的多部委第三次以“供热计量”为标题内容颁发行政文件。

  4月1日,《北京市公共建筑供热计量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有消息说,该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北京市供热计量改革工作已由试点转向全面推进阶段。

  “像今年的春天来得晚但总会来一样,供暖计量改革的春天也总会来的。”徐伟这样说,和他一起等待的还有大量的供热计量企业。

 

 
 
[ 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热点资讯
图文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