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评述

管晓宏:氢赋能零碳智慧能源系统有望重塑能源结构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17  来源:北京能源协会  浏览次数:7
        4月10日,数智化坚强电网与新型电力系统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新型电力系统与电网数智化关键技术展开深入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发表演讲。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根据2022年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全球碳排放占比最大的领域是供电和供热,达44%,而中国这一比例高达56%,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2%。所以,降低能源电力系统的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储能技术是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与电网配合效果最佳的储能方式是抽水蓄能,人类已使用近100年。但抽水蓄能可开发容量有限,且受环境、地理、地质等多种条件严格限制,合适的选址要求具备合适的山体、水源等条件。其他储能方式,如锂电池、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甚至有人提出建造几十层楼高的电梯,将重物提升,需要时让重物自由落体来发电。不过,就目前而言,这些储能方式难以在大规模与电网配合的同时兼顾良好的经济性。所以,氢储能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通过氢能的存储与电网可再生能源的交互,能够实现电网并网或离网独立运行,这是一场全绿色的结构变革,有助于解决储能、可再生能源消纳以及能源电力市场化等重大挑战。


我们致力于打造氢赋能智能能源系统,该系统涉及电联供,以水为载体进行水能存储,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氢能供应链的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使存储与电网及可再生能源相互交互,达成能源的并网和独立运行。这是一种全绿色的结构变化,能够有效应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消纳以及能源电力市场化等难题。 


未来,我们有望形成氢能和电能并重的能源供应系统。当前,二次能源以电为主,电网的地位不可替代,而未来将构建起氢和电并重的供需体系。上方是电的发输配用系统,下方是氢能的生产、运输、存储和使用系统,生产的电既可以接入电网,也能独立运行。


自2022年起,我们承担了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含氢多能源供需系统协同运行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该项目涉及一系列基础研究问题,氢赋能新型物理融合系统具有典型性,主要包括系统的智能性设计和一体化建模,涉及终端系统和供需系统,属于典型的人机混合系统。


那么,何为智能?以终端能源系统为例,像会议厅在夏季供冷、冬季供热时,并非简单地将温度设定为某一数值,而是要以最节能的方式,利用最少的能源,为人们营造舒适环境。舒适环境并非仅由温度决定,还与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噪声水平等因素相关。例如,湿度高时,26摄氏度可能仍让人感觉炎热;湿度低时,27摄氏度也可能让人感觉舒适,而这一差异可能导致能耗相差5%。所以,系统需要具备智能性。


此外,系统还需具备安全运行的控制优化理论、氢能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理论。同时,该系统本身是带有储能的、能够自我调节和平衡的分布式系统,需要实现高能效调控和运行稳定。


陕西榆林的氢赋能零碳智慧能源站示范项目,是首个实现规模化和经济性的系统。太阳能和光伏可直接供电,电力过剩时用于制氢;电力不足时,由热电联产的氢燃料电池供电。由于榆林方面要求我们参与氢能供应链,并非全部自制氢,所以65%的氢来自外部。供热采用地缘热泵系统,通过地埋管和导热管,与氢燃料电池产生的热共同供热。夏季多余的热量,通过200米的地埋管与土壤进行热交换,提升土壤温度,冬季再用冷水将这部分热量置换出来用于供热。供冷同样依靠地缘热泵,并且配备了500吨的水罐,用于夏季储冷水、冬季储热水。如果仅考虑电能利用,利用率仅30%,而现在的能源利用率超过92%,几乎将所有能量都充分利用起来。


同时,能源站还安装了联通5G基站和数据中心,采用黄色的直冷机架,经济性良好。此外,我们还打造了一个出色的数字孪生系统。大家尤为关注成本问题,若采用电网供电、城市热力网供热以及冷水机组夏季供冷,综合单位能源成本约为每千瓦时0.57元,而我们的能源站可将成本降至0.36元,降低幅度超过30%。与传统能源结构(电网供电、热网供热、空调供冷)相比,我们的能源站在供电、供热和供冷方面,合计可降低35%的能源成本。我们提出了算力网、通信网和能源网的三网合一理念,这将为未来的分布式数据中心和超高速低碳发展提供零碳能源,实现算力、数据和通讯的联合,有力撬动能源需求。


另外,我们提出要扩展应用范围,强调能源系统与电网需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通过自用或双边协议的方式,实现完全自我平衡,类似于异地配储,可将新能源发电基地与终端分布式能源零碳系统相连接,借助电网的过网收费模式,实现三赢局面。我们经过初步分析和计算,认为这一模式完全可行,能够为30%的新能源接入电网作出贡献,实现自我平衡,无需增加电网负担,通过电、热等多种能源形式实现平衡。新能源分布式系统能够实时跟踪不确定的可再生能源,根据能源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能源不足时可暂停使用,从而实现新能源的完全消纳。这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有望助力实现3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接入目标。


综上所述,经济高效的储能技术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关键,也是为未来算力和通信系统提供绿色能源的基础。氢赋能零碳智慧能源系统有望深度改变能源结构,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提供零碳能源。新质生产力涵盖数字、智能、绿色三个关键要素,缺一不可。为确保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特质,实现以绿色分布市场为标志的能源革命,系统的智能性设计以及运行控制优化至关重要,是保证系统具备零碳功能,并具有经济性和市场可复制性的核心所在。文| 中国储能网近日,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文件提出加快推进沿海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到2030年,规划建设20个左右新型电力系统应用试点园区,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达到1300万千瓦左右。落实新型储能价格扶持政策、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和清洁水电送苏落地电价机制,探索体现不同品质电能价值的电力市场体系。


  关于我们

       北京能源协会成立登记于2013年8月16日,是我国第一家综合性的能源协会,社团法人登记证书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511100005003176453。协会成员遍布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新能源和节能管理等能源行业,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能源央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著名高校,京能、北燃、京煤等市属国企及一大批民营高新能源企业。协会会长、专职常务副会长、监事长均为曾在能源央企担任领导职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协会还拥有一批国家顶尖能源专家作为顾问,成为重要的智囊团。

 
 
[ 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热点资讯
图文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