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动态

你知道吗?电厂余热不仅能供热,还可供冷,济南正在“试水”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10  来源:经济导报  浏览次数:382

利用工业余热减少集中供暖过程中的化石能源消耗,已成当下清洁供暖的重要途径之一。余热不仅可以供热,还可以供冷。

“我们的济南CBD项目就是利用华电章丘发电有限公司的余热进行供冷,计划明年6月份投产,一期供冷面积为200万平方米,二期达到500万平方米。”9日,山东省区域能源学会理事长、济南热力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罗永焕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电力、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的余热资源丰富,潜力大,用于供暖供冷经济性良好,技术上可行,然而实际利用率却依然偏低。

济钢居住区已建成余热供冷

“利用锅炉烟气余热实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关于如何实现工业余热供冷,业内人士对经济导报记者透露。

除了上述还未投产的济南CBD供冷项目外,该市也不乏已经建成的工业余热供冷项目。

“山东睿冠能源站就是利用十种新能源,来满足济钢居住区一百万平方米的供热供冷的需求,这个项目已经投产运行了一个采暖季了。”罗永焕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此前,利用发电厂余热为城区供热所用,济南已有尝试。经济导报记者从济南热力集团有限公司长输管网项目部了解到,来自华电章丘发电有限公司的余热被引出后,经S102省道、机场路、世纪大道一直绵延至工业南路,长达数十公里的管线满足了工业南路沿线以及东部城区居民的部分冬季供热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丰富的工业余热资源,广泛存在于工业各行业生产过程中,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率达60% ,余热利用率提升空间大,节能潜力巨大。

据了解,根据浓度、热值等不同,工业余热被分为高、中、低三个品味。目前,前两者多用于回收发电,利用效率较高;低品位余热却因自身难利用,常被作为“废热”排掉。

早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余热暖民工程实施方案》就提出,“充分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快速增长的供热需求与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到2020年建成150个示范市(县、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认为,要满足冬季采暖需求,屋内温度通常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即可。因此从原理上讲,高于这一温度的热源都可用于采暖。低品位工业余热完全可作为重要的热源补充。

业内形成广泛认可的是,电力、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的余热资源,均可回收用于供暖,且“成本远低于燃煤和天然气供暖,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这一经济性在济南上述项目中已经有所体现。

“如果不考虑前期管线建设的一次性投入,单就从华电章丘发电有限公司购买余热的成本来看,相比较自己烧锅炉发电成本还是更便宜。”济南热力集团有限公司长输管网项目部负责人对经济导报记者透露。

除了从华电章丘发电有限公司引热供暖,济南市目前正在规划聊城茌平信发电厂和邹平魏桥电厂的余热长输管网,两组长输管网连起来有200公里,建成后可以满足济南市2亿平方米左右的供热需要。

多因素掣肘工业余热利用

罗永焕认为,当前,清洁供暖的压力非常大,做区域能源,就是不断探索清洁供暖的途径,充分利用现在的余热或者余气。

不过,实际情况是,虽然工业余热用于供热供冷经济性良好,但受多种因素掣肘,实际利用率并不高。在山东,火力发电的余热并没有完全用于供热供冷,尚有很大的空间。

“用工业余热供暖往往距离远,投入大。”对此,罗永焕分析说。

为解决热损耗的问题,济南热力集团有限公司在上述引华电章丘发电有限公司余热供暖项目中,就做了专门的技术处理。为降低热损耗,从章丘电厂引热入市区所用的管线铺设采取的是无补偿直埋技术,管道采用的是预制保温管道,钢管外敷发泡聚氨酯材料,一次成型。这种技术的好处是,施工时不需要对管道做专门的保温处理,只需在接口处做后期保温处理即可。

“长距离输热项目的经济性需要对阻力、散热、投资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并进行精细测算得出。”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马春元此前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

对产生工业余热的企业而言,掣肘的因素绕不开资金投入。“与余热回收改造的资金投入比,供暖实现的收益微不足道。”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家钢铁企业人士如是说。

此外,据经济导报记者了解,供暖企业在与钢铁、水泥等非电力企业对接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钢铁企业由于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余热的供应保障程度就远不如电厂高。你需要余热的时候他提供的可能会比较少,你不需要了,可能会比较多,不稳定。”罗永焕解释说。

对此,罗永焕主张一网多源,多能互补,比如上述山东睿冠能源站的多能利用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他看来,山东有130多个县市区,由于行业的界限,燃气、电力、供热等系统仍然是分条块的,而区域能源就是要打破行业的界限,把现有的能源进行综合规划,利用现在的余热、余冷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真正从使用者的角度权衡哪种能源更经济可行,从而满足城市的供热、供冷、供气、供电的需求。

“余热供暖往往涉及住建、工信、环保等多个部门,目前暂无明确的政府牵头部门,单靠企业力量很难协调。”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余热供暖在实际推进中的难题。

 
 
[ 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热点资讯
图文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