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5年间,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崭露头角,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发展升级做出更多贡献。地热能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地热能利用的先行者,地热发电的历史相对悠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已在广东丰顺、河北怀来等地建设了7个中低温地热能电站。值得指出的是,位于江西省宜春县温汤镇的100千瓦发电机组,其所利用的地热温度仅有67℃,是世界地热发电利用的最低温。
细观地热能发电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因成本较低,高温蒸汽发电行业的技术已相对成熟,高温干蒸汽发电已在多地区得到普及;而中低温地热发电则发展迟缓,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当前污染比较严重的京津冀、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热能供热模式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多位地热产业专家都对地热能供热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
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要温暖也要蓝天”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必备常识。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就印发了《关于可再生能源供热的意见》,地热能供暖被位列重点推广的供热类型之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地热能供暖行业已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北京、天津、河北、陕西等地的地热直接集中供热利用已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在河北省雄县,地热供暖已覆盖其县城范围内的95%的区域。供暖总面积已超过450万平方米,成为业内研究地热供暖模式的标杆样本。
据国土资源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约7亿吨标准煤;水热型地热资源量可开采量折合约1.25万亿吨标准煤,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约19亿吨标准煤;埋深在3000米~10000米的干热岩的资源量折合约856万亿吨标准煤。
面对“十三五”16亿平方米的地热能供暖目标,丰富的资源储备将为地热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助力行业技术实现跨越。
2017年初,第一部国家层面编制的地热能发展规划《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规划》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时期,新增地热能供暖面积11亿平方米。其中,新增浅层地热能供暖面积7亿平方米,新增水热型地热供暖面积4亿平方米。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兆瓦。同时,到2020年,地热供暖面积将达到16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530兆瓦。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将达到7000万吨标准煤,地热能供暖年利用量将等同于4000万吨标准煤。
值得关注的是,京津冀地区将成为“十三五”时期地热能发展的主战场。据《规划》指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地热能年利用量应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占全国总量的28.6%。同时,三地区将累计新增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5000万平方米、全国占比20.6%,累计新增水热型热能供暖面积16000万平方米、全国占比40%。
在“首都圈”发展路线的带动下,地热能也成为了各地区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黑龙江、山西、贵州等省都将“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写入其“十三五”的规划之中;身处高温地热区的四川省明确表示“将加强甘孜等高原地区地热能勘探利用”;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也表态将加大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从黑龙江到广东,从青海到浙江,随着地方能源规划政策的不断出台,地热能产业,已迎来行业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