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动态

供暖,靠“市长发火”不如靠“市场竞争”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09  浏览次数:182

在没能如期供暖这件事上,我要向受冻的群众道歉,我们愿意接受媒体和群众监督和批评。”原本11月1日就该热的暖气,直到如今都没温度,在太原部分地区市民挨冻三天之后,11月6日,太原市热力公司开口道歉了。为了供暖的事情,太原市市长耿彦波1天7次致电热力公司催促供暖。(11月7日《山西青年报》)

太原提前供暖的事情终于解决了,热力公司在多种攻势之下,招架不住了,张开了道歉的尊口。不过,这种媒体逼着、百姓闹着、市长发火的问题解决真的是公益事业的温暖吗?很显然,这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假如只是百姓的闹着,热力公司会否同意?假如只是媒体的逼着,热力公司会否败阵?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市长的“一天7个电话”。这场供暖的胜仗,不是百姓打的,不是媒体打的,而是市长打的。市长一天之内给热力公司老总打了7次电话。如果不是市长的发火,这样的温暖还能到来吗?

我们为“市长一怒为百姓”,“市长一怒为供暖”而感动。我们需要更多把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的官员,我们需要更多官员能够为了百姓而发怒。可是,市长介入市场真的没有问题吗?

供暖是市场行为,热力公司是一家企业。市长有没有权力去干扰市场,市长有没有权力去干扰企业的经营?其实,市长的手原本不该干扰市场。可是,他又不得不干扰市场,他不去干扰市场,市场就会欺负百姓。这才是最尴尬的地方。

今年与往年不同,无论是哪个地方,都因为寒冷的提前到来,百姓都已经不能“坐在艳阳里幻想”了。这个时候,热力公司是不是需要启动提前供暖的程序?答案是一定的,供暖不能看时间,而应该是看天气。不过,全国各地的供暖公司都没有看天气。都出现了不愿意提前供暖的情况。这是为何,根本原因在哪里?

问题出在了市场的垄断经营之上。对于一个小区的居民来说,他们是不能选择热力公司的。在一个城市里或许有两家以上的热力公司,可是对于一个小区来说,他们只能和一家热力公司合作,这就是事实上的垄断。热力公司不需要考虑百姓的感受,你用也得用不用没有其他的公司能取代。这才导致了“市长一天7个电话逼供暖”的尴尬。

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才是最好的办法。

就像香港的供电一样,政府只是编织了一个供电网络,而市民是有选择权的,想用谁家公司的电就用谁家公司的电,服务想不好都不行,服务不好就直接导致客户的减少。那么,我们的供暖是不是也能考虑这样的办法?政府只负责编织供暖管网,而引进更多供暖公司,小区的供暖管网和热力公司的热力管网完全对接起来,用谁家的,就打开谁家公司的阀门。百姓想用谁家的暖气就用谁家的暖气,热力公司也就没有了霸气。

当供暖市场打破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的时候,市长就不需要一天给老总打7个电话了。供暖的问题,终究需要市场的成熟来解决。(郭元鹏)

第一追问:如何才能让供暖服务暖身更暖心?

供热工作前进无止境。对付出与成绩的肯定,必须与自我满足绝缘,每一家、每一户的室温都达标,才是终极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供热单位有必要以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态,来进一步严格对自己的要求,以达到让群众满意。

网评热议:灵活供暖,方能暖屋亦暖心

冷不冷,感受最真切的是百姓,而不是没有知觉的制度。集中供暖的“时间表”是应该变一变,这倒不是因为“制度已沿用约40年”,而是因为该制度确实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制度如果足够合理,即便存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也没有变化的必要,可是假若制度不够合理,别说是“40年”,就是三年五年,该变了也要变。

服务升温,投诉才能降温

无论是躺在“垄断”温暖环抱里的企业,还是行政机关、服务窗口,如果把微笑当成“要求”,把服务挂在“墙上”,缺乏换位思考的服务意识,想真正获得群众的尊敬或支持,实在太难。

唯有服务升温,投诉才能降温。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时刻记住:供暖关乎千家万户,只有屋子暖了,老百姓的心才能暖。

因时而变 灵活供暖暖人心

进一步的发展要求就是供暖能像用水用电一样,一户一阀、按需使用、精确量化、阶梯收费。这样人性化的供暖方式还存在很多技术难点和现实问题,期待这样新型合理的供暖方式能早日实现。   来源: 大河网(郑州)
 

 
 
[ 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热点资讯
图文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