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黑龙江农垦总局老科技工作者与佳南实验农场开展了务实的创业、创新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高寒地区农用温室建设的新路子。
冬季严寒,我省的农用温室冬季保温性能普遍偏差,特别是土壤温度难以达到作物生长需求,因此冬季在温室内很难进行正常生产。以佳木斯地区为例,冬季一般1亩规模的温室,在采暖周期至少需要消耗燃煤15至16吨以上,效果仍不够理想,同时大量煤灰难以处理,燃煤造成的空气和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为解决上述难题,许多单位和种植户都在积极探索新办法。为此,总局老科协组织了相关老科技人员,一方面从网上对各地各类型的农用温室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对温室建设的建材选择、采暖方式、保温措施及运行成本等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研究和实验,认识到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从基础上入手。
为此,参与攻关的老科技人员个人自筹了温室建设所需的大部分资金。在合作伙伴——新材料厂家和建设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经过2013年10月以来两冬一秋的实验,终于在佳南实验农场应用新材料及利用太阳能等新技术,建成了一栋使用面积为255平方米的“储能型绿色温室”,完全取代传统的砖混结构、玻璃结构、钢结构温室。从2014年11月初竣工以来的实际应用和严格监测的结果看,效果非常理想,超出了原来的预期。目前,温室里11月中下旬种植的瓜果菜蔬长势良好,黄瓜、豆角和西红柿都已开花结果,有些在春节期间已经摆上了人们的餐桌。
经核算,温室建设和使用成本都比较低,节省了温室基础的建设费用;在土地利用方面,由于新材料墙体板厚度远小于砖混墙体厚度,大幅度地节省了占地面积,并在温室的使用成本中,仅取消燃煤采暖一项,就节省了大笔费用。
在温室建设和生产的过程中,由于采取板块组装的方式,不产生垃圾和污水,必要时还可以采取现场直接浇筑的施工方式,完全符合国家绿色环保的要求。由于无需燃煤采暖,消除了大量烟气排放及煤灰造成的大气和环境污染。
为解除高寒地区“寒”和“雪”的后患,专门适量配置了防止冬季出现极端天气时的补温设备——智能控制电采暖,专门配置了自行研制的温室自动清雪机,解决了长期以来困绕室棚顶部的清雪难题。
纵观“储能型绿色温室”,无论从建材选择及应用的创新上、从蓄热及采暖方式和保温程度上、从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远低于砖混及其他结构上、从节能减排和低碳的效果上,都突破了传统温室建设的瓶颈,不仅经济适用、构建速度快,而且由于新材料本身的特殊性,决定其使用寿命至少可以在20年以上,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储能型绿色温室”的诞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黑龙江日报》《中国农业机械化质量网》等媒体都相继刊载了相关消息。佳南实验农场周边和外地的许多单位和个人纷纷前去参观考察,普遍对这个“免供暖”温室的保温、蓄热功能及低碳、节能效果感到新奇和赞叹。
目前,“储能型绿色温室”被正式定名为“高纬度地区免供暖农用温室”,研制高架轨道式自动清雪机的老科技人员已收到了国家发明专利受理的通知书。
实践证明,这个新型温室未来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可观,虽然一个新鲜事物的产生,肯定会存在着某些缺陷或不足,但我们相信,随着今后在科技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在北方高寒地区,冬季温室内无须人为采暖而能够正常生产瓜果蔬菜等作物,将不再是梦想。来源:佳木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