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围雨雪前段时间突如其来,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也再次升温。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是如何成为集体供暖分界线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参照苏联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锅炉集中供暖体系。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建下实施的156个供暖项目中,包括哈尔滨、西安、长春等城市的热电厂建设项目,不过为城市民用建筑供热的很少。
1958年,北京市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煤气热力公司,主要向中南海和长安街沿线的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建筑集中供热。
我国的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暖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但集体供暖线的划定却是在50年代,比实施供暖的时间早得多。
由于建国初期经济水平落后,能源紧缺,在节约经济成本的前提下,集体供暖优先考虑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而根据苏联的气候计算方法规定,室外温度5摄氏度以下定义为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
这种计算方法的缺陷在于:只是从人对温度的感受出发,并没有考虑湿度、风速等其他相关因素。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
关于这条温度线的具体划定,中国的地理学家和苏联专家之间却存在一场争议。不少苏联科学家由于对中纬度、低纬度了解不多,根据片面理由,主张将我国华北各地、东北南部、新疆南部都划归亚热带,而将热带北界移至南岭。中国地理学家、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竺可桢则认为,秦岭淮河线(近代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1908年最早将此作为我国南北的分界)才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之间的分界线,并以日平均温≥10℃、积温4500℃、最冷月平均温0℃、年降水750毫米作为该线的划界依据。这条线的具体位置为:东起江苏北部的苏北灌溉总渠,向西大体沿淮河干流南侧至河南信阳,折向北沿伏牛山—秦岭分水岭,至甘肃南部的徽成、武都(现陇南),东西长约2000公里。
1957年,我国正式采用竺可桢的区域划分标准。1958年底苏联顾问来华参加讨论,虽对此深感不满,却又提不出站得住脚的理由,只好作罢。
按照竺可桢以1931年全国各地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所制定的气候分区,我国实行集体供暖的区域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也就是从那时起,如同住房等其他社会福利一样,供暖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北方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福利事业,让无数南方人在羡慕的同时只能望“线”而兴叹。(摘编自《民生周刊》)